1958年稷山坞堆村老太太打太极拳。人民日报称赞: 盘古至今几万年,

1958年稷山坞堆村老太太打太极拳。人民日报称赞:

盘古至今几万年,

沒見老婆打过拳;

如今打拳又歌唱,

劳动也是好榜样

在探讨杨氏太极拳的复杂性与细致入微的美学时,不得不提其对动作精确性的极致追求。太极拳,作为一种内家拳,强调的是内在的力量流转与外在动作的和谐统一。杨氏85式太极拳,每一式每一势都有其独到之处,展现出太极拳"无极限"的深奥。

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,自古以来便以其独特的内涵和形式吸引着无数拳师和爱好者。太极,字面意思为“至极”,寓意深远,其拳法演练不仅是对身体的锻炼,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修行。

太极拳的实践中,每一个动作都是一个定式,不仅仅是简单的身体运动,更是一种内在精神和意念的体现。比如在练习"左倒撵猴"时,动作要求极为精确:左腿承重,形成右虚步,腰部左转45度,左手经腹部前方弧形移动至左胯旁,掌心朝上,指尖与前脚尖对齐,高度控制在鼻尖之下,眼神则紧随右掌前推之势。这一系列动作的连贯性和流畅性,显出太极拳中"动中有静"的美学。

在太极拳的练习中,"无过不及"的原则尤为重要。这一原则体现在杨氏传统85式太极拳的各个方面,如预备势中的多处动作便涵盖了极其微妙的力度控制:舌尖轻抵上腭,唇微闭,齿轻合,胯根微收,五指微屈,膝关节微屈,下颌微收等,这些都是对"微"字级别的精细调控的实例。

例如,预备势中两臂自然下垂,肘关节微屈,腋下保留一拳的空隙,若比喻为夹着一个刚出锅的馒头,既不能夹得太紧以致烫手,也不能夹得太松以致掉落,这种恰到好处的控制,正是太极拳所追求的"无过不及"的境界。

"中规中矩"则是太极拳中另一个核心原则。对于初学者而言,必须先学会外形动作的规范性。如在练习打拳弓步时,两脚的横向距离需控制在三拳宽,这一细节可能难以为初学者所理解。

扎西大师曾使用教鞭作为尺子,确保学生的步伐符合规范。每一个细微的动作,都不应被忽视。通过这种严格的练习,每一个动作都将正确到位,每一举手、每一投足都将符合太极拳的标准,从而使得每一式每一势都能达到外形美与内在力量的统一。

通过对这些动作的不断练习和精进,太极拳练习者能够逐渐体会到太极拳中"形如坐凳"的状态,这是一种两腿屈蹲有度、身体自然坐稳的姿态。在这一过程中,虚领顶劲、沉肩坠肘、含胸拔背、松腰敛臀、尾闾正中的要求都得以体现,从而使得太极拳的每一次练习都成为一次对身心全面调和的探索。

太极拳的起源,有多种说法,但普遍认为是由明末清初的武术家陈王廷基于“易经”的阴阳五行理论创编而成。陈家沟,作为太极拳的发源地,见证了太极拳从一家之言到流派众多的发展历程。太极拳讲究“以柔克刚”,其拳理精髓在于“四两拨千斤”,通过松、静、慢、柔的练习方式,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。

在练习太极拳时,每一个动作都不是孤立的,它们之间有着严密的内在联系和顺序。拳法中的“开合”、“虚实”原则,要求练习者在动作的展开与收束中找到力与力的平衡点,以达到身体的和谐与统一。每一个动作的转换都不可随意变化,必须按照太极的原理,先有思想指导,后有动作跟随,保持内外一致,上下协调。

例如,在执行太极拳的“单鞭”到“云手”过程中,要求练习者的手部动作和步伐要紧密相连,手眼协调,身法轻灵。每一次手的挥动,都不仅仅是形的移动,更是气的流转,意的引导。在这一过程中,“行云流水一般同,恰似杨柳摆春风”的意象被具体体现。

此外,太极拳的练习还注重呼吸与动作的结合。呼吸要自然深长,通过腹部呼吸带动整体动作的和谐运行。在“提手上势”这一动作中,练习者需在提手时深吸一口气,上势时缓缓呼出,使得呼吸与动作的升降、开合之间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。

来自 冯兆作. 《后亚文化时代中国传统文化的网络化生存》 2022